对微信小程序的再度思考

其实之前微信小程序刚刚内测,开发者都只拿到一个毛坯版的开发工具的时候,我就已经写过一篇文章来探讨过微信小程序的使用场景了,以下是我当时的结论:

这些需求,我左看右看,怎么看都觉得这些应用场景都深深地戳中了一种人的痛点,而且我觉得这种人,一定是希望快速推出一个不太复杂的产品并且希望尽量多的人来用,并且没有太多的钱和资源。什么样的人是这样呢?我想应该是那些刚开始创业的人和团队。这么一个东西可以说简直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,他们可以用小程序快速并且不用花费太多代价地实现和验证的想法,并且积累一批原始的用户。但是我相信,等到他们的用户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,那他们肯定也不会满足于此,也会将自己的应用逐渐地 Native 化。而且,估计也会有很多类似智能家居和 P2P 平台之类的东西会嗅到这股味道吧(笑)。

然而在之后,小程序宣布公测,张小龙老师用一段演讲给我们讲述了当初设计小程序的初衷,包括在之后小程序后来正式上线之后,我们才真正看到了,微信团队究竟是希望把小程序做一个什么样的定位。不过,我想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,或者在看过张小龙老师的演讲之后,或者在小程序正式上线之后,才大吃一惊,觉得我们之前的想法都是有问题的。然而,我觉得,似乎还有更多的人,包括一些老总、PM 和设计师,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比如今天我看到一位朋友的朋友圈里面这样说(承蒙但愿哥哥惠允我把这个截图贴上来):
但愿哥哥的看法
甚至看到一些公众号推送这样的文章:
公众号的推送
并且,在一份首批上线的小程序名单中,我居然看到了类似商城、好书推荐、计算器甚至时钟这样的应用。我觉得也许是时候把我自那次演讲以来的想法稍微缕一缕,总结成一篇文章来做一些探讨。

那么我们在这里主要想讨论的问题就是这样:小程序想做的事情,真的是在“手机”和“电脑”中间生造一个“平板”吗?

如你所见,我在上面贴了一张朋友圈的截图,我的那位朋友觉得微信小程序其实就是“在手机和电脑之间强行分出一个平板”,的确,在那次演讲之前,我也是这样想的,不过我多考虑了一层技术上的因素,所以看起来比他的想法稍微乐观一些,这个在我之前那篇文章中有很好的体现。但是,那次演讲提到的内容,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。

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演讲,首先,张小龙老师给我们提出了“无须安装、触手可及、用完即走、无须卸载”这十六个字作为小程序的核心观点,这跟之前小程序刚刚流出时提出的理念基本是一致的。但是,之后张小龙老师提到的一些理念,尤其是在后面他在谈到一些具体的问题的时候,我似乎变感到了一些不对劲,比如,在提及小程序的入口这个问题的时候,张小龙老师是这么说的:

……小程序也是一样的,如果一个人没有去运行过任何一个小程序,他在微信里也是找不到小程序的入口……

在谈到是否有“小程序商店”的时候:

……但是我们并不会存在一个小程序的商店,所以我们也并不会像外界所猜测的那样,做一个APP的分发想法。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这个想法,就像公众号从来不会有一个公众号中心,里面可以分门别类列出所有的东西出来,不会有这样的东西,我们认为应该没有一个中心入口,是去中心化的形态,所以我们也不会做小程序的分类、排行、推荐。

所以你看,小程序其实在微信中并不会有一个特别方便的入口,让用户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步骤就能进入。最终小程序的上线也证实了刚刚张小龙老师的说法——(目前)进入一个小程序的方法有两种,一种是扫码,另外一种是搜索小程序然后进入,如下图(偷偷使用了分答快问的一篇推送中的示意图)
小程序进入示意图
你看,上面的图中一共展示了三个步骤,其中第二个步骤还需要用户打开键盘,输入需要用到的小程序名称,显然用户都是“懒惰”的,我觉得他们并不会为了使用一个微信小程序而花费如此功夫。而且最要命的还有一点,那就是小程序并不支持在微信内长按扫码,怪不得分答快问的小编都在推送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,我甚至都能想象到小编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表情:

由于小程序不支持长按二维码识别,也无法自己保存后扫描,因此您可能需要扫描您男友、女友、或者基友……手机上的二维码进入「分答快问」。

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,我真的是扑哧一声笑了出来,甚至开始脑补起了当微信小程序“大行其道”,真正开始“取代”传统 APP 时候的场景:每个人的口袋里面都揣着一个小本本,里面印着各种各样的二维码,当我们蹲坑的时候,突然想刷一刷知乎,于是我们从兜里掏出我们的“小程序入口本”,“欸,我的知乎二维码呢?我记得就是在这几页中间啊,咋没有……哦找到了找到了,来把微信打开,扫一扫……卧槽,我提莫手一滑把本子掉下去了……卧槽我手机也提莫……”

显然,这种状态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。我们总是希望用户操作的路线越短越简单越好。而微信小程序提供给我们路线最短的入口,很显然就是二维码的扫一扫。到底怎么利用好这个入口呢?我们来挖掘一下官方的观点。

熟悉微信并研究微信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样的一个公众号,名叫“微信公开课”,这是腾讯官方的公众号,许多关于微信的第一手资讯都是在这里发布的。我们来看这个公众号的一篇推送,叫这里有些小程序,等你来扫,大家看完这篇推送,可以发现官方在展示这些小应用的时候,都贴图展示了它们的使用场景。很显然,这些使用场景都是线下的具体场景,二维码也都被贴在了公交站台 / 电影院 / KTV点歌机这些具体的线下场景,而不是一个抽象的“搜索”页面。

也就是说,微信想做的事情其实是打通线上和线下的服务如果你是技术人员,并且仔细阅读过小程序的接口文档,我相信你应该会赞同我的观点,甚至脑海里都能模拟出这样的场景——用户去坐公交,可以通过扫码用小程序查看列车时刻和规划路径,以便更方便地乘车;用户去电影院,可以通过扫柜台前的二维码,查看电影排片的详细信息,或者通过小程序直接选座,并用微信支付完成买票,而不用在排了长队之后得知自己想看的场次已经售完;用户在 KTV 中,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,就可以点歌切歌切换原唱伴奏,而屁股却始终没有离开 KTV 柔软的沙发,并且避免了大家在点歌机前排队选歌的场面——我认为这就是小程序希望做到的事情:让小程序成为使线下生活更加方便的工具,并且小程序自身也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媒介,从而增强微信的用户粘性

所以,我们的答案应该就很清楚了:微信小程序的意义并不在于“在‘电脑’和‘手机’之间生造一个‘平板’出来”

#EOF

赏我点钱让我去看 7777777 吧!